关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思考

关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思考

王铎

朋友们,有关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开幕式,在电视上,我几乎是不看的。只是自去年开始至今年,因为疫情,看了两届。

我的感受是:

一、一直吆喝了31年,也太不“国际”了。或曰:越来越不“国际”了。关于这一点,办会者,多年来思考不够,也不深。没有真正拿出“国际化”的策划来,没有从青岛的经济和文化这两个品牌和战略来做文章,一直是个空壳,没有实际内容。所以,光喊“青岛与世界干杯”这样的口号,是不够的。一句话,之所以称之为“国际”,是要有“国际功能”的。

二、主题不鲜明。所用的许多灯彩和歌舞,都与“青岛”和“啤酒节”有距离感、隔陌感,没有突出的青岛形象和创意。比如今晚隆重推出的《春天的芭蕾》和《天堂》,都是老掉牙的老歌。这两首歌,不能说不是好歌,但在青岛啤酒节上唱,就不适合。一个是歌唱“春天”,一个是歌唱“草原”。试想,在夏天歌唱“春天”,面对大海歌唱“草原”,歌唱“骏马”和“羊群”,反差也是够大的了。回想去年,歌唱家殷秀梅还唱了一首“红酒歌”。在啤酒节上歌唱“红酒歌”,用红酒来干杯,也亏青岛人能够想得出来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三、问题是你是青岛人在办啤酒节,放着青岛自己的歌唱家、歌舞团队不用,非要去请江苏的青年歌舞团队来演唱?为什么?说不过去。说到名人,黄晓明不是青岛人吗?他不是啤酒节的形象大使吗?他已经在台上说了几句话,就不能再唱首歌吗?能回答这一问题吗?如果这也不能,那也不能,还要“文化大使”干什么?

四、青岛人要有自信,也要自强。每年一届啤酒节,理应打造青岛自己的“文化海洋”,出几首歌、几段舞,甚至包装几个青年歌唱演员、曲艺演员等等,给青岛人更多的发展空间,怎么不行?怎么不能?试想31年了,我们的青岛国际啤酒节都为青岛人做了什么?能回顾一下吗?是不是有点灯下黑的感觉?你有工夫请外面的,我看不一定就比青岛本土的好!

五、还有,你不是口口声声“要让青岛走向世界”吗?不在青岛啤酒节上大力推介青岛,不推青岛新人,青岛何以走向世界?所以不忘初心,也包括不忘青岛这块能够以啤酒影响中国的地方。青岛人要好好利用啤酒节这一“国际平台”,别再五花六花了。另外,所谓啤酒节,也不仅仅是歌舞和喝啤酒,要多在文化深度上下功夫,要办出青岛的特色来。

匆匆写来,只是作为老青岛人的一家之言。恭请大家批评指正!

.7.16

王铎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eermuzixun.com/afhgx/1762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