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杯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,啤酒的销售也收获了非凡的热度。虽然在啤酒淡季,但有数据显示,仅在世界杯揭幕战当晚,美团外卖啤酒销量就超28万瓶。
中国啤酒行业的产量已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,但是我国食品业的28个行业中,啤酒属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污行业,这种发展方式势必遭到低碳经济的淘汰。
啤酒行业为何被称为不环保行业呢?啤酒从生产到喝到我们嘴里,制造的过程十分繁琐,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碳排放。每一吨啤酒耗水量在20-50吨,排出的废水属于高碱度、高温度和高浓度的有机物,对土壤、水体、饮用水的污染尤为严重,再加上包装、运输、仓储以及冷藏等配套因素,啤酒生产的碳足迹不是一个小数字。
之前多家知名啤酒品牌因排污排废气等陷入社会责任问题,可持续如今是食品行业每家企业的“必修课”。作为传统用水大户、包材大户,啤酒企业自然肩负了更多“绿色使命”。
1
年4月,《中国酒业“十四五”发展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:啤酒行业要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,并首次将“零碳产区”、“零碳工厂”作为建设目标。
低碳转型,对啤酒酿造业而言绝非易事。从发酵、过滤到包装、物流,啤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消耗能源,并且产生不同程度的碳排放。业内认为,啤酒行业实现“碳中和”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是通过自然吸收或者碳捕获及封存,二是通过技术革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减少CO2排放,提高能源效率并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相对的“零排放”。
值得欣慰的是,很多啤酒品牌已经走在了绿色转型的道路上。
为了减少烟尘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,雪花、青岛以及燕京等啤酒巨头都开始用天然气锅炉来替代燃煤锅炉;百威集团在中国武汉建立全球首家“碳中和工厂”后,锦州工厂也即将完成升级改造,成为百威在中国的第二家“碳中和工厂”,重点在再生电力的使用;燕京啤酒全力打造节约型“无废工厂”,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,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,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;华润啤酒也在其听装包装线上运用专项节碳技术、推进包材轻量化、易拉罐替代玻瓶等多种减碳方式等。
2
啤酒虽然是一种很大众的消费品,但是其生产加工和销售需要众多产业链条企业协作。从原料种植的农业、到生产酿造的制造环节再到运输过程的包材制造及物流运输,啤酒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在这些环节是采取的哪些环保减碳措施呢?总结如下:
从原料生长和供应环节开始,供应商被要求要确保大麦种植农药残留最低、最安全。此外在大麦生长过程中引入滴灌技术,是迄今为止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。
在生产环节,用电方面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水、风、光等多种绿色能源,提升啤酒生产中可再生电力的比重;用水方面,实施用水统筹,推行清浊分流,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,并采用例如错流膜过滤的酿酒新技术,实现用水的最大节省和废水的最优处理。
在包装环节,使用轻量或再生料制成的低碳玻璃瓶,低碳铝罐甚至可降解纸质瓶,例如百威使用一种新的惰性阳极铝技术,并利用可再生电力生产出的超低碳铝罐,碳足迹比普通铝罐低95%。
在物流运输环节,探索新物流销售模式,实现生产输送和仓库收发货及库存库容的自动化、集约化管理,缩短产品运输距离,并且考虑物流半径,更多选择属地化产品销售,以此减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。
去年全球环境非营利组织CDP通过收集企业与环境相关的影响、风险和机会数据,评估出5家荣登A级榜单的环保啤酒公司,分别是嘉士伯、朝日、安海斯布希、喜力以及三得利集团,均是海外啤酒品牌。我国啤酒品牌的低碳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。
对于啤酒酿造业的低碳转型来说,唯链可持续碳管理解决方案可以量化产线上每个环节的环保行为,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,将“绿色生产”理念贯穿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,落实到每一个细节。
一方面,量化的碳行为和碳排放能够快速形成碳足迹报告作为企业ESG披露的有力佐证;另一方面,通过追溯码将酿造新技术和“零碳工厂”的绿色生产线展示给消费者,传递可持续理念的同时为啤酒行业走向高端线打下夯实基础。
截图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