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猜得出哪个是国产啤酒,哪个是进口啤酒吗?答案在文章末揭晓。
根据年的统计数据,中国的啤酒消费量约为亿升,这个数字比排名第二的美国的啤酒消费量多了近1.2亿升。
中国啤酒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市场集中度。
五大啤酒巨头——华润、青岛、百威英博、嘉士伯、燕京啤酒——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%。这种集中度在全球其他主要啤酒消费国中是罕见的。
然而,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五大巨头的产品大部分却是工业啤酒。其中常常添加酒花制品、酒花浸膏、糖浆、大米、玉米等,这些原料本质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存在的辅助材料。真正传统酿造的啤酒仅采用四种主要原料,分别是水、麦芽、啤酒花和酵母。
尽管近年来,五大巨头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纷纷采取“高端化”策略,并以餐饮渠道市场零售价格作为划分标准,形成了“超高端”、“次高端”、“高端”、“中高端”、“主流”、“经济”等六大品类,在降低啤酒麦芽含量、降低酒精浓度、调整啤酒容量的同时,巨头们正在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……
中国的啤酒巨头们
听不到消费者的声音?
消费者在购买啤酒时,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口感,占比高达81%,其次是价格,占比53%,品牌因素则为42%。生产日期、酒精度、知名度等因素在30-40%的范围内。
因此,在消费者的心目中,口感是产生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。
对于啤酒而言,口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:酒体、碳酸度、温度感、涩感以及奶油质感。能够展现出绝佳口感的,无疑是专注于传统酿造工艺的“高端啤酒”。
根据麦汁浓度的不同,可以将啤酒的品质分为不同层次。当麦汁浓度在68°P之间时,通常属于普通啤酒饮料范畴,难以品味到麦芽的香气;若麦汁浓度在°P之间,属于大众接受范围,定位为中档次啤酒,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,都能带来良好的口感。而麦汁浓度在14~20°P之间,属于精酿啤酒范畴,味道也更为细致。
是劣币驱逐良币,
还是良币驱逐劣币?
在中国,中小型啤酒厂商众多。
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较小,但它们的存在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市场注入了巨大活力。基于对市场的深入了解,许多中小型啤酒厂商专注于特定地理区域或消费者群体。这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标客户,推出更亲民、更高性价比的产品。
与此同时,他们通常选择更高品质的原材料和更严格的生产标准,以确保啤酒的口感和品质。因此,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啤酒,这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性价比。
与大型啤酒公司相比,中小厂商在决策过程中更为迅速。当市场出现新趋势或需求时,他们能够快速调整策略,从而抓住新的机会。
正是这些中小型啤酒厂商的打法,导致了五巨头深陷“高端化”的困境。
一方面,五大巨头投入巨资推广工业啤酒“高端化”产品。以华润啤酒为例,先后推出了勇闯天涯superX、雪花马尔斯绿、匠心营造、脸谱等。
而另一方面,中小型啤酒厂商以“口感取胜”的传统酿造工艺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喜爱。以泰山7日鲜啤酒为例,凭借“比精酿便宜,比工业啤酒好喝”的定位,竟然在青岛啤酒的总部山东取得了成功,并迅速进军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。
“高端产品昂贵,普通口感不足,性价比不高。”消费者的眼光是雪亮的。
凡是生产原麦汁浓度在11度以下的啤酒,都被认为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,而这正是消费者所不愿接受的。
中国的啤酒巨头们
不会打造高端品牌?
根据《年淘宝天猫啤酒消费趋势白皮书》,消费者对于啤酒更加